我生長在陜西的關中,是渭水河畔的苞谷糝子、小麥面喂養(yǎng)我長大。這里明顯的四季變化,適宜植物生長的溫帶氣候,以及肥沃的渭河平原,共同締造了良田萬頃、物阜民豐的古陳倉。
年復一年,日復一日地耕耘在這片熱土上的莊稼人,正趁著忽如一夜春風來的改革勁風,熱情洋溢地奔走在振興鄉(xiāng)村、建設小康生活的光明大道上。農民們趕上了飛速發(fā)展的信息時代,眼界開了,思想活了,努力探索奔向小康社會的新路子。他們有的在家里干起了家禽家畜養(yǎng)殖業(yè),有的承包土地建果園賣水果,有的建蔬菜大棚種植反季節(jié)性蔬菜銷往全國各地,有的辦商店搞批發(fā),有的搞租賃跑運輸,有的建農家樂集餐飲娛樂住宿為一體,有的發(fā)揮一技之長做泥塑、刺繡、編織等工藝品發(fā)展文化產業(yè),更多的是行家里手們成立了建筑工程隊,為本地的城鄉(xiāng)建設添磚加瓦做貢獻……農村已經完全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,拋棄了往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,正以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向前發(fā)展。
走進今日的新農村,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街道,排列整齊的小洋樓,干凈寬闊的水泥路面,一輛輛嶄新的小轎車,以及花團錦簇的農家小院。村中心的街道也繁華起來了,商鋪林立,日用百貨、生活用品、服裝布料、水果蔬菜、娛樂餐飲等應有盡有。街市上人頭攢動,生意興隆。人們在興致勃勃地選購日用所需,饒有興趣地品嘗著各種風味小吃,其樂融融地享受著勞動創(chuàng)造的那份滿足和喜悅。
村巷里,一些老大娘重操舊業(yè),讓丟棄多年的手工織布再度興盛起來。她們把這干凈光滑的水泥路面當成了手工作坊,用各色細長的棉線紡織出絢麗多彩的粗布,然后縫合成床單,把它作為閨女的時尚嫁妝。粗布單子不只是色彩絢麗,皮實耐用,更多地寄托著娘家人對出嫁閨女的殷殷教誨:一來讓女兒時刻銘記家訓,不忘勤勞樸素、賢惠孝順的傳統(tǒng)美德;二來期望女兒能把這號稱“關中一絕”的手藝世代傳承,發(fā)揚光大。一些老大爺們則在門前的樹蔭下悠閑納涼。或者兩人一組在對弈,或者三人一堆在掀牌,或者四人圍成一桌打麻將,他們個個面露喜色,神情悠然自得。小孩子們在大人的帶領下,興沖沖地跑出庭院,來到村中心的文化娛樂廣場,各自玩起了喜愛的玩具。有的壓蹺蹺板,有的蕩秋千,有的蹬橢圓機,有的坐上了蕩椅,稍大一點的孩子還學著打乒乓球,打籃球,跟著大人學象棋、圍棋……他們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美好童年。愛好運動的老年人也自發(fā)組織起來,他們在廣場一角練起了太極拳、健身操、扭秧歌,三天兩頭還要舉行一次門球賽、板羽球賽、健身操大賽等;喜愛秦腔的老人們自發(fā)地組織起自樂班,吹拉彈唱好不逍遙自在……農村各種文化場所的建立,健身器材的普及,培養(yǎng)了農民的業(yè)余愛好,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,同時,也向我們展現出了一個生機勃勃、欣欣向榮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美景。
夏收秋播是農人們最繁忙的季節(jié)。六月,小麥成熟了,一望無際的田野變成了金色的海洋。農人們開著機動農用車來到田間地頭,裝滿由聯合收割機剛脫了粒的小麥,喜滋滋地運回家,散開在自家門前的水泥路面上晾曬。家家戶戶七八畝地的小麥,用不了三四天的時間就都已晾曬完畢,顆粒歸倉了。過去那種需要老牛慢慢悠悠耕作個把月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,代替它的是快速便捷的旋耕機,只需十幾分鐘就把整個土地翻個底朝天,既松軟又厚實。播種機能將種子均勻地散布在土壤里,深淺適度,有益于種子的萌發(fā)出苗。玉米種子在土壤中歷經發(fā)苗,拔節(jié),開花,三個月后便長出了碩大金黃的玉米棒。在玉米生長的期間,農人們得跟著玉米的長勢進行田間管理,除草,施肥,培土,澆水,樣樣勞作都誤時不得,偷懶不得。辛勤的汗水澆灌出豐收的喜悅,看著日益長大、籽粒飽滿的玉米棒,農人們即使付出了太多辛勞,在此時,也化作了絲絲甜蜜的回憶。
轉眼間,三個月過去了,又到了一年中第二個收獲的季節(jié)——秋收。農人們把從地里掰回來的玉米棒剝了苞衣,讓它露出金黃色的胴體,再用苞片把它們兩個三個綁在一起,然后把它們掛上事先搭建的木屋(里面是縱橫交錯搭起來的架子)。等到黃澄澄的玉米棒掛滿架子后,就變成了一座座名副其實的金屋。
剝下的玉米顆粒經過晾曬再粉碎成玉米糝子,粉碎成大一點顆粒的我們叫它大顆糝子,粉碎細小的叫它玉米糝子。大顆糝子可以熬成稀飯,卻比稀飯要筋道,香甜。玉米糝子熬作粥后,把它舀在碗里,再往上面夾些各樣小菜,便成了最黏最甜最香的美食了。我小的時候,每天的一日三餐幾乎都是“早上玉米糝子,晌午面(條),晚飯吃涼干面喝稀飯。”現在就不同了,大肉、魚蝦、雞鴨、蔬菜等,門前應有盡有,包餃子蒸米飯隨你便。雖說如此,可早已習慣了吃攪團(由玉米面做成的黏稠狀面食)的我,對吃攪團總有一份難以割舍的情愫。我會常常隔些日子邀請親朋好友來家做客,大家一起動手下廚,剝蒜的剝蒜,攪攪團的攪攪團,炒小菜的炒小菜,然后熱熱鬧鬧地吃上一頓溫情四溢的攪團。正因如此,攪團也成了我維系親情、友情的重要紐帶,我也更希望我的親人、朋友、鄰里能像攪團那樣相處得熱熱乎乎,和和美美。
剛出鍋的攪團盛在碗里,像剛出籠的蒸豌豆花,又細又軟,黃澄澄的冒著玉米的香氣,再往上面澆些油潑蒜泥湯汁,吃起來軟軟的,滑滑的,辣香辣香的,即使吃到肚子里也覺得有股暖流在涌動,給人一種蕩氣回腸、沁人肺腑的舒心與坦然,這就算熱吃了。還有一種吃法稱為涼吃。將剛出鍋的攪團,經過有孔的漏勺篩入冷水盆中,攪團受冷后凝成花生般大小的漏漏魚兒。撈進碗里后,再澆上油潑蒜泥湯汁,或拌上煮熟的綠色蔬菜,看起來色彩分明,吃起來嫩滑爽口,這是我小時候最肯讓母親做的一種好玩又好吃的漏漏魚兒了。當然,把攪團晾冷后切成條兒吃也別有一番滋味。俗話說:“攪團要好,七十二攪”,要想吃到光滑細嫩的攪團,必須在出鍋前攪拌個百十回合不可,否則,就很難保證能吃到稱心如意的攪團了。經過多年工藝改良的攪團,到現在已經是譽滿三秦的風味小吃了。
秋去冬來,當人們喝過臘八粥(小米熬成)以后,鄉(xiāng)親們就開始購買年貨準備過春節(jié)了。農人們的生產勞作到了年終已經基本結束,他們歇了工,于是,臘月成了農村人調養(yǎng)生息、走親串戶、交流暢談、聯誼情感、文化娛樂的最佳時節(jié),也是他們最熱鬧最開心的日子。首先,由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們牽頭,他們聚集在一起未雨綢繆,運籌帷幄,思量著怎樣過個喜慶熱鬧年,如何舉辦正月古廟會,商討著該邀哪個劇團,該請哪位名角前來為古會助興演出,由誰擔任會長料理全盤,誰來挑選人手組建本村拿手的高蹺、馬社火表演,誰來組織訓練鑼鼓隊、儀仗隊,正會那天由誰負責運輸與安全維護等,盤根錯節(jié)的一系列活動經他們一一合計,都安排得有板有眼,井然有序。一切安排妥當之后,就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排練。整個臘月,老老少少齊心協(xié)力,男女女女全力配合,為演好節(jié)目,過一個風風光光、熱熱鬧鬧的古會而積極備戰(zhàn)。及至到了正月古會當天,常常會吸引方圓數十里、成千上萬的人前來觀看,真?zhèn)€是人山人海,熱鬧非凡。
臘月二十三這一天開始過小年了。按傳統(tǒng)的習俗,人們在當天必須烙燒餅,用燒餅祭祀,才可請來灶神爺,這一天也就稱祭灶。這些傳統(tǒng)習俗無疑寄托了人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、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。隨著除夕的臨近,家庭主婦們開始在鍋灶上有條不紊地忙開了。嶄新锃亮的電磁爐、高壓鍋、電飯鍋、電餅鐺、微波爐等一系列的現代化廚具早已紛紛入住到了千家萬戶,農婦們告別了用柴草做飯時煙熏火燎的困擾,他們既干凈又利索地忙碌著:蒸饃,煮肉,燉湯,燒菜……各種佳肴美味的香氣溢滿了房舍,裊裊的炊煙飄蕩在大街小巷,和著零星飄落的雪花與陣陣爆竹聲響,使靜謐的村莊沉浸在年味十足的幸福之中。
渭水湯湯,流不盡日新月異的無窮歲月,流不完家鄉(xiāng)人戀鄉(xiāng)愛鄉(xiāng)的綿綿情懷……